大學畢業「學非所用」已經愈來愈嚴重!你知道孩子有一個新選擇:「不分系」嗎?許多知名頂大都已開始招生並列入志願!在煩惱落點適不適合孩子時,不如思考另一種選擇 !本文將提供相關最新資訊,幫你判斷這條新路是否適合!
選填志願的新選擇:大學不分系
成功大學的例子
2007年成功大學成立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起初為「大一不分系」;自2017年開始,校方將不分系從大一擴及到大四,並開放各科系大二以上學生轉入。現今成大不分系每年招收20名大一新生,升大二時約有半數學生因找到志趣而轉出,同時卻吸引更多人躍躍欲試,申請轉入的人多達30至40人(原則上開放10個名額),也就是轉入的學生已漸漸比轉出的多,選擇「不分系」的學生已開始成長,這反映「不分系」的需求已確實出現。從2020年後,在志願中,校內分數僅次熱門科系電機、資工。
台灣大學的行動
台大於由於校內統計近四成學生表示「對未來迷惘」,決定跟進成立不分系學系,提供學生轉換領域和跨領域學習的機會,預計111年「空白學士學位學程」開始招生;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也表示,大學近年來出現嚴重「休退學海嘯」及「學用落差」問題。實際上,2019年台灣大學退學人數達18.6萬人,占全體學生的15.3%,另有55%大學生自認念錯科系。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唸?」已成為普遍問題,「大學到底成立的意義是什麼?」已成為大學要面對的問題,目前包括清大、成大、政大、交大、元智、東華等10多所大學已開設不分系學士班。
但是為什麼會產生「大學不分系」的需求?你的孩子有這樣的需求嗎?
為何產生「大學不分系」的需求?
(以下是實際上産生「不分系」需求的來源,不表示我們認同「不分系」是理想的解決方案)
1.傳統認為學習是為了找工作的「工具化」思維,已不符合未來競爭力需求
在《大陸禁止暑假補習?比較兩岸補習文化看未來教育》一文中,我們提到華人教育將學習視為找工作的「工具」,也就是念大學就是為了未來工作順利穩定,但是如我們在《打造孩子未來競爭力三大關鍵》中所提到的,未來的網路世代,面對海量資訊和快速變化時所持有的「態度」,才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因為光是具有知識並不夠;這麼一來,當然大學生就會對自己所讀的系所,是否對未來就業有幫助產生懷疑、對未來產生迷惘,因為所學的「技能」對未來不見得有用。於是,先以「不分系」的方式,學習「態度」再配合有興趣的科系深讀,甚至於成為「跨科系」的人才,成為可能兩全齊美的方案。
2.為了落點而填志願,不知為何而戰愈讀愈迷惑
「填鴨教育」和「考試導向」的傳統華人教育文化,並不鼓勵孩子做「自我探索」,而選填志願的時間又非常匆促(以2021年為例8/18~8/21也只有三天),幾天之內填100個志願又不知道興趣為何,到最後還是多半靠「落點分析」填選。這樣選上的校系,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就讀後自然會開始質疑「為什麼?」,於是「不分系」成為不知該選什麼志願的孩子在時間匆促下一個「緩衝」的方式。
3.從小缺乏「自我探索」過程,到大學開始迷惘
如前所述,華人孩子從小缺乏「自我探索」過程,通常到了大學時期才開始思考,於是就產生迷惘,這是多年都有的狀況,只是近年更嚴重,於是就產生以「不分系」方式提供孩子思考探索時間的方案。
你的孩子是屬於以上的狀況嗎?
「不分系」的3種類型
1.學院不分系:在學院內大一不分系,到大二或大三分流,再選擇該學院的學系;如:政大傳播學院、中原商學院等。
2.全校不分系:同樣是大一不分系,但在大二時分流可自由選擇全校各學院的科系;如:成大、台灣科技大學等。
3.校內混合:同樣校內有學院不分系,也有特殊學院或學程可以分流到全校學校;如:清大,10個學院都有不分系學士班,大部分為學院不分系,但清華學院學士班在大二分流時,可選擇任何學系就讀,也不受成績的影響。
「不分系」適合我的孩子嗎?判斷的三大原則
「不分系」的做法,其實也受到不少的批評,例如當台大宣佈將在111年成立「不分系」學程時,就受到以下批評:
- 「寵壞沒定性的小孩」
- 「要是選進了不分系,讀了又不快樂,那麼要怎麼辧?去找一個不分不分系的系?」
- 「讀了四年不分系,就能知道未來目標?」
- 「學生不知道要什麼,就給不分系;不知道要什麼大學,就給實驗大學;那難道以後入錯企業,還要幫他們成立一間『實驗企業』嗎?」
你覺得這些批評合理嗎?
以上批評自然有它的道理,筆者也認為「不分系」的方式未必適合所有學生,並不是純然那麼先進或美好,但是我們卻必須看見,這些批評多半是站在保守的角度,擔心「嚐試之後犯錯」!因為「害怕犯錯」而控制孩子,已經奪走他們許多「自我探索」的機會,就是因為如此才讓我們的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一直延後自我探索的後果,就是他到大學才不得不面對問題:「我到底要什麼?」我們在《網路時代家長真難當?提供你三大必勝原則》文中分析,網路時代的海量資訊和快速變化,需要孩子知道「自己是誰」、「要什麼?」才能創造他的競爭力,過去一昧用長輩的成功經驗防止孩子「走錯路」的邏輯已經不是萬靈丹!(有許多網路時代的實例,可參考《打造孩子未來競爭力三大關鍵》一文)
在此我們以客觀立場、撇除因成見而來的批評,就孩子本身特質建議你判斷的三大原則:
原則1.是否有「自主學習」的心理預備
「自主學習」就是自己負起學習的責任;換句話說,就是體認到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因為師輩要求,如果只是因為無法決定選系、一時迷惘,想先選「不分系」,但卻沒有自己持續學習的動力,那麼到分流時仍然得面對迷惘的部分,只是浪費時間而已。(關於更多「自主學習」,請參考「學會『自主學習』,打敗『拒絕學習』」一文)
原則2.是否有「自我探索」的動力
如果還不清楚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是什麼,但是想要持續「自我探索」而繼續學習,就可以在「不分系」的自由選修過程中比較廣泛的學習,在過程中發現興趣所在。但是若沒有為「自我探索」而持續學習的動力與認知,「不分系」就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孩子有沒有持續「自我探索」的動力是很重要的。(「自我探索」可以在國高中就開始嚐試,請參考「升大學要選十八學群?升高二選四大班群?7大步驟搞懂又會選」)
原則3.是否有「學習規劃」的企圖心
「不分系」的「學習規劃」和未來工作有很大的關係,有許多批評在於「不分系」好像代表找工作時沒有一技之長,其實這是錯誤的成見,事實上「不分系」是將一技之長的規劃權從系所回歸到學生的身上(尤其是四年不分系的),但是這就表示自己要為將來尋找工作時履歷上呈現什麼負全責!因此孩子要有心理準備,要從「自我探索」開始,並發現各門課對工作的意義,進而利用「不分系」的自由,充分規劃屬於自己履歷的特色!這並不是那麼容易,而是有一段學習之路,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預備「企圖心」,為著規劃自己的專長而持續探索、努力!
結語:還有一個X因子-你
如《五個方向!幫孩子提升學習動機&發現學群》一文所言,孩子其實本來就有「自我探索」的動力,只是有時需要激發而已!以上三個原則,重點就在於孩子能否有持續「自我探索」而學習的動力,這其實是我們能夠支持他的,就像《108課綱時代,台灣也可以有馬斯克》一文提到,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其實也過了一段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的時期,最短的學校他只上過三天!但是他的父母親扮演的是一個支持(至少不反對)、讓他去探索的角色。台灣的父母有時過於緊張,總怕孩子走錯路而壓制他,其實他們更需要在探索時你的支持,你可以提供多年經驗,也可以有心理上的鼓勵支持,那麼「不分系」不失為一個好好「自我探索」的機會,只是他要有心理準備!我們的角色可以像是一個「陪跑」的「導師」,與他共享這段旅程,但是總是要他自己靠雙腳走出來,而他一定有能力達到屬於自己的目的地!以上提供的三大原則希望提供你和孩子在遞交志願時做最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