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提到台灣學生英文學不好五大原因,並且進行提票來選出家長認為自己孩子的最主要原因;今天我們就來揭曉投票結果,並且提供各個學習痛點的解決方案。
先來看看第五名: 痛點三、迷信外師或廣告多的補習班
(五大原因請看:《台灣學生英文學不好五大原因,你認為孩子學習痛點是哪個?》)
近幾年《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報告》(國際文教機構EF提供)中,台灣的排名是逐年下滑,但據統計,超過70%兒童卻是從小補習英文;造成這個反差的一大原因,就是:學英文不是有學就好,而是要挑選適合你孩子的方式。
在多年的台灣教學市場中,我必須坦白地說一句:台灣家長很容易陷入「一窩蜂」。從早期的「學英語要在贏在起跑點上!」(實際上這點在語言學的研究中並沒有足夠理論支持)這類的廣告詞,到現在「外師」成為英文學好的一種迷信,以為直接找外師就會「比較有使用機會」,或是「發音比較標準」,再再突顯出許多家長未必有發現自己孩子學英文的關鍵差異在何處,未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學英文的進展自然有限。
簡單地來說,許多兒童英語學習的「迷思」,若用在「不適合」的孩子身上,反而變成學不好的原因,我們先來看看這些迷思有哪些。
需要釐清的兒童英語「迷思」
迷思一、學好英文需要在國外或是全英語環境
很多家長簡單地以為只要將孩子放在全英語的環境中,英文就可以好起來,其實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全英語環境有利於英語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更多練習英語聽說機會;換句話說,若是沒有積極地聽與說,或是程度根本跟不上聽不懂,到了全英語環境也沒有用。
另一方面,在台灣若能塑造出使用英語的環境,並進一步地進行國際文化交流與溝通,效果可能更顯著,如:(1)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與國際交流;(2)參與國際志工類活動:有文化交流、有意義又省錢;以現在台灣環境,以上這種機會都很多。
迷思二、英文檢定高分就表示有學好
英語學習從啟蒙到精通可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階段「早期語言時期Early-production」是孩子能夠走出「英語排斥期」,開始真正學習英語的時期,但這與其說是語言學習階段,不如說是一種「脫離排斥心態的過程」,這時非常需要「成就感」的產生,但是熱衷於分數評量,或是程度檢定,容易產生「揠苗助長」的結果,若是脫離不了第二階段,就容易造成英文程度的停滯。
如果你的孩子目前檢定不高分,或是排斥檢定,不表示他就沒有將英文學進去,不妨給他一點時間,不要過於在意檢定分數。
(英文進深的五個步驟是什麼?可以參考《善用「英語學習五個階段」幫孩子從小學好英文》)
迷思三、學好英文首先要學好英文文法並且背大量單字
學好文法當然對使用英文有利,但就全球未來英語教學趨勢發展方向來看,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及外國語的國際使用人口已超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因此英語已不只是英美國家的語言,而是用來做國際溝通的語言:EI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但根據美國ETS的統計,EIL常用的單字不超過6,000個,而且句型也比較簡單。
另一方面,一味強調文法的精確,就可能造成學習的挫折與停滯,因此不如先集中學習在常用句型及常用字的熟悉,搭配「迷思二」提到的增加使用機會,讓孩子的英文成為「帶得走」的英文,如果為了成績,仍然可以繼續進深、更多英文閱讀學習文法與字彙。
(更多關於英文學習的未來教育趨勢,請參考《什麼是兒童英語教育的下一波潮流?從小就跟上未來趨勢》)
迷思四、學好英文應該要找外國老師比較好、比較專業
如前文,當前全球未來英語教學趨勢發展方向,師資擁有教授外國語能力,比是否以英語為母語要重要的多,如果一個外國人不懂教學,也無法以孩子了解的方式講解、收費又貴,在教學上的效率並不佳,那找外師不過是一個練習英語問答的機會,替代的方式非常多,真的建議你不要再迷信外師!請以教學專業為選擇依據。(但我們並不是說外師都不好,只是說不要再「迷信」!)
迷思五、學英文愈早愈好,晚學就落後
其實在語言學習的研究中,一直對於學外國語是否愈早愈好沒有定論,而學英文和學習者的年齡有以下關係:
(1)青春期之前小孩因為發聲器官尚未發展成熟,故較有可塑性,通常經過教導後能夠發出母語之外的音。
(2)小孩子因為通常比較不怕犯錯,因此較勇於練習第二外國語,這種特性會幫助他們進步更快。
(3)成人雖然在發音上比不過孩童,但因為有高於孩童的智能、分析、思辨能力,以及良好的母語認知,因此對於需要較高「思考層次」的外語活動(例如:寫作、閱讀、文法、辯論等)可能有較好的表現。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真的學好英文其實是在成人時。一味地迷信從小學英文,反而造成壓力甚至討厭英文,卻沒有使用的環境持續學習,未必有效果。
(關於早學英文對兒童學習的分析,可參考《學習英語,學習動機比從小開始學更重要》)
迷思六、學好英文就是要有一口標準純正的口音
其實所謂「標準英語」(standard English)或「沒有口音的英語」(accent-less English),嚴格說起來並不存在,因為「標準」口音亦是一種口音;最重要地應該是哪種口音最多人聽得懂!如果未來英語超過一半的使用人口非英美人士,那麼是否標準英美「口音」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反而要看我們溝通的對象是誰。
另一方面,跨文化的溝通重在通用與簡明,不用執著於非要與外師學對話,而是要熟悉國際常用句型;帶得走的語言能力比道地英美口音重要。
我的孩子該怎麼辦?
針對這些迷思,我們提供以下建議:
1.檢視自己是否有上述迷思,並進一步若觀察是否因此造成孩子學習的反效果;
2.放下自己的迷思,並適度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了解他的不同;
3.如果孩子檢定成績不好、文法不熟、單字不會背,不用急著增加學習,而是轉向熟悉常用句型、生活常用字的實用方向;
4.利用實用能力的強化,引導孩子使用網路、參加活動,增加實際英文使用的時機;
5.以英文的使用及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孩子未來學英文的動機,不用急著英文馬上突飛猛進;
6.在有英文使用基礎能力上,鼓勵他在學校課業上持續進深,增加英文閱讀,但絕不是為了考試不得不學英文。
希望能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孩子學英文的方向!
(學習動機的激發和維持,是英文能進深的真正關鍵,關於這方面請參考《孩子害怕學英語關鍵:學習動機不足!五個提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