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英文學不好共有五大原因,上次我們揭曉家長投票其中最主要原因的第五名:迷信外師或廣告多的補習班;今天我們來看看第四名: 痛點五、大班制缺乏對個別孩子關心
(五大原因請看:《台灣學生英文學不好五大原因,你認為孩子學習痛點是哪個?》)
美國Calvin College教授Miller對應每個人擅長的大腦學習區域,大致將學習方式區分為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動覺型(Kinesthetic),在學習上使用的方式,愈符合個人擅長的學習方式,就愈有效率,愈勉強使用不同方式,效率就會愈差。
許多升學機構也知道這項研究,於是課程開始一窩蜂誕生,不斷地銷售某種有「特效」的學習方式,卻忽略其中最關鍵的,不是課程多有效,而是:「我們的孩子到底屬於哪一型?」因為這個研究反映,每個孩子在學習區域就存在先天上不同,絕不只是單單因為他的個性「適不適合讀書」而已,因此在學習上注意到孩子的「差異性」,很可能可以改變整個學習的效果,我們在此就學習英文角度為爸媽們分析:
(如何認識孩子擅長的大腦學習區域,增加學習效率?請參考《學英文怕背單字?教你和孩子運用VAK模式,快速記憶》)
大班制的缺點
1.缺乏同理、忽略學習挫折:每個孩子的語言學習速度不同,必然因程度不同造成暫時挫折,但在大班中卻難以被顧及,若同時爸媽又看重學習成果、缺乏同理,暫時的挫折容易轉化為長期沮喪。
2.不知為何而戰:現今多元資訊環境下,更多孩子開始質疑:「英語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在大班制下常忽略要處理後這類問題,列為「學生個人狀況」,但常此以往加上這類學生愈來愈多,許多孩子在被強迫學習之下,對學英文產生敵意。
3.不必要的課業壓力:某些大班學習偏向成績競爭,造成不必要的英文課業壓力在小學或之前就開始形成,容易造成對學英文的「排斥感」。
如何解決大班制的缺點?
一、充分利用小班制的優點
(以下是小班制可以有的優點,但我也提醒,如果出發點錯誤、缺乏對孩子個別差異的尊重和真實的關心,也未必就有這些優點)
1.增加互動交流:在師生及同學互動中自然地學習英文的句型使用和思考創作方式,增加使用英語機會;而一對一缺乏同學交流,大班制缺乏師生真實互動。
2.不以「比較」造成不必要課業壓力:慎重地回應孩子「為什麼學英文?」的問題,並幫助學生發現使用英語的機會,不再只是為了「考好考試」而已。
3.以同理心轉換挫折感:學習難免有挫折,重要的是將挫折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孩子自己很難做到,需要老師和父母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同理並且鼓勵。
(關於班級人數多寡可能帶來的影響,更多可參考《小班制+自主學習=孩子從小英文潛力爆發》)
二、以英文親子共學補足大班制的不足
「英文親子共學」並非是以爸媽程度補齊孩子英文學習上的不足!這是典型的誤解。家長只需要「陪著孩子學」就好,在這過程中的幫助有:
1.和孩子一同練習,讓他覺得學習有伴,並且可以了解學習是否產生困難;
2.向孩子示範正確的學習態度;
3.讓孩子當小老師來教教你、秀一下,增加他的成就感和自信。
這種時間不用太長,但最好是每天有一小段固定時間(視年紀,小學15-30mins即可),養成習慣。
(更多關於英文親子共學,請參考《每天半小時親子英文共學:大人小孩一起學好英文》)
三、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幫助他們發現自己使用英語的原因,並且自主地為了這個目的自然地加強自己的英文,這些原因包括:
1.英語是為了探索世界:用英語溝通,就有機會了解世界或被世界看見。
2.英文是一種追求新知的工具:可以發現有興趣的事物的最新資訊。
3.英語是未來專業培養的語言需要
4.為了接觸感興趣的事物:如偶像團體、職業體育、電玩遊戲、YOUTUBE影片、國際社群,最新資訊多以英文傳遞,否則你只能看到台灣的二手國際資訊。
5.生活更方便:許多APP、國際購物網站、方便的網站工具,像是出國旅遊前查詢資料、購物買票,都是英文介面,會英語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自己生活方便。
這都是在大班制中難以引導,甚至在追尋過程中被壓制的。
總結:真的問題不是大小班,而是對學習的認知
教學多年,我認為大班制不見得不好,而是若被當作「教學生產線」,將使孩子的獨特性被忽略;造成這種現象,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爸媽們可能將學習視為「孩子和老師的事」,而自己只是一個供給學習資源的角色。但許多教育研究顯示,父母的「陪伴」角色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並且是提供「昂貴」教育資源所無法取代的,若能從我們的眼中看到他自己的獨特,就能帶給孩子更多的自我價值和信心,而這是任何金錢也換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