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花很多錢讓孩子學兒童英語卻發現進步有限?其實不見得是我們的孩子沒有語言天分,而是忽略學英文的隱藏關鍵因子,其中之一就是「動覺學習」。
在台灣,傳統課堂學習較注重視覺與聽覺、忽視動覺學習的需要,「坐不住」的孩子常被當不守秩序或是「過動」處理,其實當中許多只是特別需要「動覺學習」下的大腦自然反應。若能在學英文時加入「動覺學習」,不但能滿足孩子的學習需要,還能形成「全腦開發」的強化效果。
但這是否味著特殊訂作的學習環境或是教材?不,只要搭配五個簡單的動覺學習方式,泛用學校教材一樣可以強化效果!
學英文的隱藏關鍵因子:動覺&學習性格
學英文其實就是「大腦語言區」神經元重新連結、學會另一種語言的過程。
「學習」就大腦而言,其實是大腦透過學習行為(如重覆練習、環境適應)建立新的「神經元」連結: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起末端和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狀突起連接,形成新的神經聯結和組憶組塊,使大腦交流、產生新的能力;為什麼提到這個呢?因為許多學英文的「密技」到處銷售,對有些孩子有用,更多爸媽卻有疑問:「為什麼別人孩子補英文有效,我的孩子英文卻學不好?」其實想幫孩子不應「跟風找密技」,要從這個層面「對症下藥」,就可以發現為什麼我家孩子學兒童英語好久進展卻不如人?不是他「英文天分不夠」,而是有兩個被忽略的關鍵:
關鍵一、動覺學習最容易被忽略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大腦擅長的學習方式;美國Calvin College教授Miller對應每個人擅長的大腦學習區域,大致將學習方式區分為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動覺型(Kinesthetic),簡稱為VAK模式。
在學習上,愈符合個人擅長的學習方式就愈有效率,愈勉強使用不同方式效率就會愈差,這就是某些背單字文法的方式對部分孩子有效,你的孩子卻很難使用的原因;所以應該以大腦擅長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搭配另兩種方式。但是台灣傳統課堂學習較注重視覺與聽覺、忽視動覺學習的需要,「坐不住」的孩子常被當不守秩序或是「過動」處理,其實當中許多只是特別需要「動覺學習」下的大腦自然反應。
若能在學英文時加入「動覺學習」,不但能幫助這種孩子的學習,還能形成「全腦開發」的強化效果。
(推薦延伸閱讀:用全腦開發英文潛能!掌握四個原則打好未來基礎)
關鍵二、學習性格不能忽視
大腦是很任性的!專注是神經元連結的重要動力;相反地,處在壓力中就會使神經元減低,甚至喪失連結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氣、緊張或害怕時,大腦較難以運作。
每個孩子其實都有學習的個性,例如:一個愛發問的孩子我們要他「不要問、只是背」,他的學習之路肯定適應辛苦、效果減半,因為在壓力中的他大腦運作是低效的;所以需要先發現孩子的「學習性格」,作為學習時引導和溝通的起點。這不代表他不能用泛用教材,而是家長要知道:一味的壓迫他並不能讓所以孩子都進步,全面放鬆也不代表他就能學會自主;在不同個性下,先了解特質再適當引導才是妥當的方針。
什麼是「動覺學習」?
「動覺學習者」的學習傾向:Feeling(感受)、Touching(觸摸)、Doing(操作)
•多用身體記憶
•喜歡應用操作來理解事物
•越活動越能專心
•觸摸物體可增加記憶力
所謂「動覺學習」,就是以動覺學習者的學習需要設計為教材及教學方式的核心,或是在既有教材中搭配動覺的學習原理。
利用動覺學習輕鬆突破
其實簡單來說,他們「越動越操作越專注」,以這個原則可以使用以下方式:
1.以「動態操作」提升專注力:在誦唸英文時雙手丟接沙包一類的教具、手寫或是配合活動,吸引專注力、強化成效。
2.操作式學習:搭配節拍大聲地朗誦英文材料、誦唸單字,增加「操作」練習比例,或是搭配不同的教具,如字卡等。
3.小劇場式學習: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揣摩學習的內容與場景、透過角色扮演感受,以角色的心情朗誦英文短文或對話,強化孩子的英文理解。
4.以行動提升專注:如果孩子學習時坐不住,容許他們走一走;閱讀英文時也可在朗誦時,透過比手畫腳加強記憶和專注力。
5.以手作搭配學習:理解英文閱讀材料,不只能用「聽的」或「看的」,可以用手作的方式自然地延伸英文的學習效果,提升主動理解英文的動機。
以上的動覺學習方式,全部可以搭配泛用的學校教材(如:一邊丟沙包一邊朗誦學校課文),當然有為全腦開發而設計的教材效果更好!但關鍵起點還是我們爸媽心態的調整:先了解孩子學英文的特質,幫助他在學英文時產生成就感;孩子產生的潛力可能超乎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