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國教課綱強調的「素養教育」是近年教育界越來越受到矚目的名詞,就連升學考試當中的「素養題型」比例也逐年增高。不少家長感到疑惑與焦慮:究竟什麼是素養?素養教育該如何儘早開始?面對升學路徑,孩子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又有哪些?
為什麼素養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於 108 年正式上路,因此又稱為「108 課綱」,是臺灣第一次將 12 年國民教育連貫發展。108 課綱以「自發學習、群體互動、社會共好」為基本理念,其中「素養教育」就是要引導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熱情與態度,比過往教育追求的考試考高分更重要。
因為強調的是對學習的態度,若能在國小階段,也就是 12 歲以前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素養能力,將對孩子未來的求學與升學之路有莫大的幫助。畢竟「好習慣」這種東西可以說是越早開始越好,當孩子慢慢長大了,許多想法和行為會越來越定型,這時候再要孩子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可能會越來越辛苦。
同時要有一個觀念:每個孩子不同有自己的個性,同時還有「學習性格」。
當我們想要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素養」時,因為這需要溝通,首先需要先了解他的學習性格,就有助於協助培養好的「習慣」與「態度」。
素養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過往的學校教育採取的是分科獨立教學,並且偏重大量記憶、反覆練習。而 108 課綱中的素養導向的課程,會鼓勵學生整合知識、技能、態度,透過協同合作來學習,也會有更多跨領域的應用,企盼能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來面對未來社會上的真實問題。在升學考試中,素養導向命題考的不只是學科知識,還需要更多對於知識的應用。因此可以預期,從大學、高中、國中到國小,都會慢慢開始改變教育方式,也是家長們必須跟進的教育趨勢。
(推薦延伸閱讀:108 課綱|情緒素養&全人教育進入校園,生活中可以這樣教)
國小家長該如何因應?
面對新課綱帶動的種種革新,可以理解家長們若不了解,難免感到焦慮或恐慌,甚至批評新課綱把孩子當做實驗的白老鼠。但其實素養教育並不可怕,只要掌握以下 3 大重點,就會發現孩子的學習方式並沒有太大改變。
重點 1:素養與學科知識同等重要
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指出:「新課綱與現行課綱之間並沒有斷裂,重視素養也沒有否定知識的重要」。在學校的學習仍然是以知識為核心,但加入了素養這個概念,只是更強調知識要可以被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像是人口老化、氣候變遷這類問題不是單一學科就能解決,因而跨學科的統整學習變得更重要。
重點 2:平時廣泛閱讀、關心生活
關於素養導向試題,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也告訴家長,其實考的大多是基本功,不會特別刁難學生或是超出學習範圍,因此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平時就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而這個習慣越小開始越好。如果能從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多閱讀、多關心生活周遭和社會上發生什麼事,自然能培養整合性的認知能力。
例如,我們可以讓孩子在英文閱讀時,讓他嘗試回想內容來創作,像是手作、繪畫,讓他發現語言不是只是考試用的,就能提升動機,也符合108課綱的素養導向。
重點 3:家長要陪伴孩子找到長處並給予支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家長們應該盡可能陪伴孩子一起學習,跟孩子一起找到他的長處,鼓勵孩子多嘗試不同的選修課程及社團活動,並在一旁給予支持。例如「親子共學」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透過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可以讓孩子更有動力學習,也可以及早發現孩子的優勢和劣勢並有所調整。
面對現在各種新的教育制度也變動,家長只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問題。教育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要願意陪伴在孩子身旁一起成長,相信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都能找到屬於他的一片天。